碳中和目标之下,暖通空调行业节能减排提速

Fri Jun 04 09:03:48 CST 2021 来源:产业在线ChinaIOL 收藏 阅读数:27

分享

昨天(6月1日)哈尔滨又发生了龙卷风致人伤亡事件。今年以来,因极端天气造成的灾害频发,从江苏、武汉的龙卷风,到甘肃的马拉松事故,无一不是多年不遇、意料之外。全球范围内更是多不胜数。痛惜之余,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气候异常的问题,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话题更加紧迫。


碳中和的时间表

异常天气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而温室气体排放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如今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节能减排也已经是全球各国的共同目标,因此有了蒙特利尔协议,有了中国政府在去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关于“碳中和”“碳达峰”的承诺,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等技术手段去抵消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碳达峰”,是指碳排放达到高峰后进入平稳下降的阶段。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较高,碳中和也是驱动传统产业向新型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这一目标既是任重道远,也是势在必行。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当年重点任务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在预期目标基础上明确提出硬约束指标,即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写进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执行层面也是紧锣密鼓。3月份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国家发改委多次发文部署相关工作,目前正在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筑、交通等领域的碳达峰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全国碳市场正在积极推进配额分配、系统测试等相关工作,6月底前将正式启动上线交易。


随着各项时间表的出台,各行各业的节能减排步伐正在进一步加快。


暖通空调产业的使命

暖通空调作为现代化建筑的基础配套设施,也是民用领域碳排放的主要源头,承担着节能降耗的重要使命。据相关机构预测,全球房间空气调节器数量到2050年将增长近三倍,如果碳排放低至传统空调五分之一的空调技术得到普及应用,就有望帮助全球在2100年前减少0.5℃的升温。今年的制冷展、热泵展等行业主要展会期间,都以“碳中和”为主题进行了多项技术和路线研讨。


其实,发展高能效、低能耗的绿色产品一直是暖通空调行业近年来的努力方向。经过多年的努力,暖通空调产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


能效方面,家用空调和中央空调中的单元机、风管机都在去年下半年迎来了史上最严标准。在新标准之下,整体行业的能效水平和技术更新步伐正在不断加快。最显著的就是变频产品比例大幅提高,据产业在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家用空调中的变频产品内销占比已达98%。


当然,这是一场自上而下、贯穿全产业链的革命。与此相应的空调直流电机和电子膨胀阀、变频控制器等新型部件产品都迎来了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的直流电机内销和电子膨胀阀的出货量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55%和156%。压缩机产品中,新型环保冷媒R32和R290的应用都在加速扩容。


企业端的创新推动

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市场主体,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践行者。节能减排目标的推进,正在催生暖通空调企业新一轮的技术革新。近些年,格力、美的、海尔等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已经在寻找技术、方法和模式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在智能制造基地建设、产品能效提升等方面创新不断,树立了很好的标杆。


格力的光伏空调和零碳智能家,都是以低碳和环保为主要技术特色。海尔的智能家居系统从诞生以来就把节电作为重要目标,今年5月起,海尔智家与网上国网联合开展用电需求响应活动。美的在智能楼宇方面已经深耕多年,其机电事业群近日发布的高效变频压缩机和变频电机方面的三项最新产品创新技术,共同指向了系统低碳节能降耗。


细分领域来看,以空气源热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品成为节能减排的排头兵。十三五期间,空气源热泵在北方煤改电政策的拉动下,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62亿发展到2020年的近130亿元;欧美等国际采暖需求在低碳环保浪潮的推动下,这类新能源产品也在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凭借有针对性的技术和产品在此过程中获得了良好成长。例如在空气源热泵空间采暖项目推广中,超低温控制是极为核心和关键的一环,热立方、美肯、生能等热泵企业搭载深圳麦格米特变频EVI超低温控制系统,在国内外采暖市场累计出货近100万套,迄今已在海内外市场稳定运行超过5年。


据产业在线了解,在碳中和的大幕之下,这些企业又在以往技术积淀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变频技术的进一步拓展、光伏等新能源产品的应用正在成为许多暖通空调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编辑人: Amanda